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学术研究

首页/ 学术研究/ 专访/

哲学院惟善副教授专访: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

日期: 2015-05-22 撰稿人:哲学院新闻中心

惟善法师/老师于1989年在广东云门寺出家,于1997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进入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留学近八年,获文学学士、哲学博士。2005年回国,2006年入职威尼斯商人在线观看高清,现为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惟善法师同时在中国佛学院教授佛学、梵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印度佛教、阿毗达磨、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等。

走进惟善老师的办公室,只见老师身穿一袭浅灰色的僧衣,神色平和。一见我们进来,他热情地起身招呼我们坐下,还为我们泡了两杯普洱茶。在茶香氤氲中,我们轻松愉快的访谈开始了。

【结缘释门】 

惟善老师生在一个信仰佛教的家庭,家里有吃素食的传统。尽管如此,当初他决定出家的时候,他的母亲并不情愿,一是由于惟善老师是家中老大,从传统的传宗接代的观念来说母亲接受不了。二是担心儿子以后的养老问题,三是担心民间对出家人有偏见,觉得出家人不太一样。但是惟善老师认为,路是自己选的,父母无法决定自己的一辈子。老师出家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先是阅读大量的佛教书籍,并亲身到寺院考察,体验寺院生活,最终在理性的思考下选择了出家。老师认为,信仰是内心的东西,它不会与国家主流价值发生冲突,都是主张利他精神,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必要排斥信仰。

 

【“西天取经”】

中国佛教一直有留学的传统。对翻译产生的怀疑和对学术的追求是古今中国僧人到佛教发源地求学的重要原因。而老师本人喜欢钻研佛理,加上当时在中国佛学院了解到南传佛教的一些知识,产生了兴趣,觉得自己应该出去看看,去了解别的流派。之所以选择斯里兰卡是因为它用英语授课,不需要再学习其他外语。同时,斯里兰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佛教国家,保留了很多正宗的南传佛教传统。

斯里兰卡的留学生活给了惟善老师很多收获。首先,亲身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给了老师很多书本难以了解的知识。当时的网络技术还不发达,在出国之前,老师只能从书本的白纸黑字上了解关于南亚的情况。比如说,佛教典籍里面说的“白衣”是指在家居士。一开始并没有过多地在意它,直到老师去了斯里兰卡才发现,那里的在家居士去寺院真的是穿着白色的衣服,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他们居然保存到了今天。除了开拓视野之外,老师还在斯里兰卡学会了梵文、巴利文。老师认为,没有扎实的古典语言基础很难深入地进行学术研究。这里的古典语言指的是梵文、巴利文,很多南亚的佛教典籍是由这两种语言写成的。在老师看来,尽管译著也可以作为研究材料,但读译著毕竟不能像读原著那样直接准确地了解到原意。就好像小孩咬不动东西,需要大人咀嚼以后再吃,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原汁原味的东西已经失去了,并且还会增加一些其他元素。另外,老师觉得留学的经历增强了自己的爱国心。人在国外的时候往往会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地位和国力强弱。那时的中国还没有今天这么强大,也有个别大陆过去的人不愿意说自己是中国大陆人而会自称是新加坡人、香港人或台湾人。老师认为人要真实地表达自己,人穷可以,但要穷得有志。所以老师在斯里兰卡始终大方地穿汉传佛教的僧衣,展示自己中国人和大乘的身份。也正是这一份爱国之情促使老师做出学成归国的决定。

【执教人大】

回国后,老师经人推荐来到了人大。当问及来人大教书目的时,老师答道,在人大开设有关宗教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佛教,而不是让学生去信教。同时,老师认为由于自己本身是出家人,对佛教生活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宗教。老师认为,自己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在行持、在实践,根据佛教理论来生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学生传播行善、乐观、正义的理念,让大家能够减少烦恼、内心平静,同时改变对佛教的偏见。

当问及是否支持有出家意向的学生皈依佛门时,惟善老师说,曾经有学生向他表达过出家的意向。老师鼓励他先到寺院去看看,了解出家有什么意义。说到底,出不出家是由不同人的根性、因缘来决定的。可以尝试性地在寺院住一段时间,因为寺院是开放性的,是让人来看的。而且佛教讲究随缘,不会主动要求人入教,但会向人展示佛教,让人明白什么是佛教,然后再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决定。

尽管大学是一个世俗的环境,但在惟善老师看来,大学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人际关系比较单纯。而且在斯里兰卡,僧人在高等学府执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所以老师并不觉得在大学教书会与僧人身份相冲突。但是,大学毕竟不同于寺院,没有办法像寺院那样为出家人提供理想的生活或修行条件。其中,饮食和衣着是两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介绍到,出家人的素食不是简单的不吃肉,它还包括不使用动物油、不使用葱蒜等气味浓烈的调料。尽管人大餐厅也售卖素菜,但要它和寺院所提供的一模一样是很困难的。所以,在饮食习惯上只能自己去习惯,只要保持自己的信仰,不必过分在乎一些枝末细节。当年禅宗六祖慧能也曾吃过肉边菜。事实上食素只是汉传佛教的传统,佛陀时代,现在南传佛教僧侣都没有素食的习惯,居士给什么吃什么,葱蒜也不是佛教饮食的禁忌。所以老师在坚持吃素的同时做了一点变通,比如食堂有些素菜放了葱蒜调味,可把葱蒜就放到一旁不去动。在老师看来,坚持素食的意图是不杀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也就不会造杀业。佛教徒吃素是从爱护动物的角度来说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像现在的素食主义者那样从利于自我健康的角度出发,二者的出发点不同。只要心中有佛,有慈悲心,在条件不那么好的情况下吃宽泛的素食也是可以的。

另一个生活上的问题是有关僧衣的。惟善老师对僧衣中褂做了一些改良,并且他不喜欢绑裤腿。他介绍到,中国僧衣历来都在变化,民国时期的太虚大师就改良过僧衣,现在称之为“太虚装”。为了方便日常教学和生活,惟善老师也曾改良过僧衣,穿起来比传统的僧衣更加贴身。另外,惟善老师坚持不绑裤腿。在他看来,绑裤腿不利于血液循环,于健康无益。汉传佛教有一种说法,认为不帮裤腿,体毛会落到佛殿上,但这并不是绑裤腿的缘由。老师介绍到,古代的汉传佛教出家人的裤腿比较宽大,方便打坐禅修。绑裤腿是出于行走方便,外出参学的需要,就像红军长征时也绑裤腿,这完全是出于方便长途行走的考虑。在老师看来,传统里面不必要的东西可以抛弃。但是,尽管对僧衣可以改良,老师还是认为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坚持的,比如说,出家人应该衣着朴素,整洁大方,出家衣服要区别于俗家衣服。

 

 

【佛学与哲学】

我院已故方立天教授对佛学和哲学有这样一句话:“佛教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足以概括佛教。但是,佛教中包含了哲理,以哲理为理论基础。宗教信仰和哲学智慧奇异地结合于佛教之中。”佛教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但它不等于哲学,哲学也不代表佛教。佛学和哲学都是追求智慧的,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但二者获得智慧的方式和目的不一样。首先是两者智慧的来源不同,佛教的智慧来自于“闻、思、修”,即听闻(闻所成慧,比如通过读书获得的智慧)、思考(思所成慧)、修行(修所成慧)。尤其强调“修”,修行是很重要的,必须有实践,通过禅修就能达到修所成慧,弥补通过学习和理性思考所获得智慧不足,从而达到如是知、如是见,远离虚妄不真实的认知而哲学的智慧多来自于勤奋学习、理性思考、推理论证。其次,二者的目的也不同,佛教讲究心灵的觉悟,断除烦恼、获得解脱,佛教的智慧是为了成佛或获得涅槃。除了自己觉悟之外,还要使其他人觉悟,也就是要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最终目标还是强调于出世(supramundane)。而哲学更强调于理性地去说服别人,将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和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引导人们生活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中。没有与身心修养结合的哲学智慧或哲学思辨,佛教通常会称之为“世智辩聪”或玩弄“文字游戏”。哲学更强调于逻辑和推理上的合理性,但佛教除了要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还要合乎人情。再次,他们在追求智慧的境界上也有所不同,佛教要求人不能著相,这也是《金刚经》里面的重要内容。不能有人我之别,要达到无我境界。比如说,在捐钱这个行为里面,既没有给钱的人,也没有被资助的对象,更没有资助的物品,这是利他的最高境界。而西方的哲学大部分是著相,有人我之别,首先要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来,然后在主体觉醒的情况下开展哲学思考和批判

【佛学与生活】

惟善老师认为,佛教是一种生活方式。有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不对的。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总会遇上一些人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罹患绝症、失去至亲等等不幸,当使尽一切手段都无法消除痛苦的时候,宗教可以给人安慰。宗教也许不会给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但他永远会给人希望,而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存在就是因为心怀希望。所以宗教和生活的关系是很紧密的,宗教和生活的联系也是无法切断的。

佛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佛教的世俗化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则需要一定的引导,尤其需要宗教科普。当下一些人对佛教存在偏见,例如认为学佛就必须素食,学佛就要出家当和尚、尼姑,修行就要远离尘嚣到一处清净的地方,去过绝世的生活等等。也有一些佛教徒不读经文,不明教义,神神叨叨的,生病了不愿意去医院而选择念经消灾。惟善老师解释到,佛教能给人信心,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忏悔改过,勇敢地去面对生活面对困难,对人们的心理问题能起到加持和安慰的作用,而对于生理上的疾病,也就是佛教里面说的由“四大不调”(伤风感冒、病毒入侵)所引起的疾病,还是要去医院治疗,看医吃药的。那些只念经消除百病的想法是缺乏正确引导的结果。信仰佛教需要理性的引导,不能盲信、瞎信。这需要我们在寺院里面开设更多的基础佛学讲座,向社会传播正确的宗教知识。

同时,佛教也需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进行改变。比如说,喇嘛教里面有火供的传统,就是把粮食作为贡品焚烧。惟善老师并不支持这种做法,认为这是一种浪费。他说,与其把粮食烧掉,不如拿去分给没有饭吃的人。又比如放生,要懂得周围的环境,要有生态和环保意识,否则放生会变成杀生。所以,一些传统的仪式和做法需要进行一些改进。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使用电子产品成为一种时尚,甚至一些僧侣也开始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这引起了一些争议。在惟善老师看来,科技是一种工具,出家人也可以用电子产品,关键在如何用。网络可以带来一些好处,比如有些寺院利用网络对外界发布信息,宣传佛教。但是,僧侣使用电子产品确实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手机具有上网功能,人们可以上网关注新闻。但是,僧侣是不需要过分地关注新闻的,过分关注这些无异于虚度光阴,伤神害命。所以,老师认为,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制度。尤其在寺院里面,屏蔽外界干扰,对一些刚入佛门不久的小和尚还是很有帮助的。

【宗教科普】

现在的佛教活动出现了一些乱象,烧高香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惟善老师认为,很多有钱人不一定有文化,他们想通过烧高香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存在,表现自己的地位,这是世俗人的一种需要。不过,惟善老师并不赞成烧高香。在他看来,佛教是平等的,福报要靠自己的行善积德来积累,佛不会因为某人烧高香就偏爱他,消除他的罪业。尤其是犯罪的人,那些贪官烧一千只高香也没用。因为佛教讲的是因果自负,自作自受。佛祖不会消除人的罪孽,罪孽要靠人自己行善积德来化解。同时,惟善老师指出,烧高香这种行为固然有世俗需求的原因,但政府的主导也有一些责任。一些地方政府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借助寺院的佛事来招揽游客,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寺院是为社会服务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从事慈善活动,而不是一味地为地方财政盈利服务,这种怪象大约出现于最近的二十几年。

另一种佛教功利化的体现就是高考前的祈福行为。一些学生家长和学生在考试前到寺院去烧香拜佛,希望能得到佛祖保佑而取得好成绩。惟善老师认为,决定考试成绩的是平时的学习,临时抱佛脚没用,若自己学习不努力,即使磕破头,烧尽天下所有的香也不会考上。因为觉悟是自己的觉悟,成功是自己的成功,不是佛给的。不要认为烧香拜佛就一定能成功。真正的佛教告诉人们去精进努力,没有必要靠礼拜获取功名。拜佛是要表达对佛陀的崇敬,要向佛看齐,要以佛为榜样,利益众生,服务大众。当然在人们遇到某些困难或困惑的时候,以虔诚的心,合情合理地去礼佛,忏悔自己的过失,也会有某种积极的作用,毕竟能产生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但是,这些活动需要理性的引导,需要正确的宗教知识的引导。 

面对这类宗教乱象,惟善老师认为,中国需要进行宗教科普。所谓宗教科普,就是在小学、初中或者高中开设介绍宗教知识的课程。这类课程只是介绍宗教的基本知识,它的目的不是让人去信教,而是让人从小了解一些基本的宗教常识。在斯里兰卡,宗教教育和国家教育是一体的。僧人可以在经过佛学院教育后参加高等教育考试,然后进入大学。而普通人也有很多接触宗教知识的机会。中国和斯里兰卡国情不同,固然不能照搬这种做法,但是可以在向民众普及宗教知识方面多下工夫,尤其要从小抓起,用理性思维引导宗教。可以说,之所以时而有邪教害人的情况出现,究其根本,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宗教科普的缺陷,普通百姓缺乏对邪教基本的辨别力。所以,如果我们的民众有比较好的宗教常识,了解各种宗教的基本内容,就不会轻易地信法**等邪教。宗教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的,懂得一定的宗教常识,既有利于促进信众和非信众之间相互的尊重,也有利于在国际交往中尊重他国信众的宗教感情。

采访/谢怡晴

陆 瑶

程 鑫

文字/谢怡情

图片/李雨馨

编辑/李雨馨